進食時的氣氛應該是種不被任何人打擾,自由的……該怎麼說,要有被救贖的感覺才行。單獨的、安靜的、豐饒的……
節自──127頁
這是筆者寫好書推薦以來,第一次介紹漫畫。《孤獨的美食家》在1994~1996年,日本扶桑社的「月刊PANJA」所連載的短篇漫畫。在第18話暫時完結,並集結出版單行本。其平淡的劇情與單純的畫風,主角井之頭五郎身為一個歐吉桑,有著十分討喜的個性與原則,得到許多日本讀者的認同與喜愛。2008年再度復活,於「月刊PANJA」不定期連載。2009年推出廣播劇CD,由小山力也(飾演FATE/ZERO的衛宮切嗣、接替神谷明成為名偵探柯南的毛利小五郎的配音員)飾演主角。2012年改編成日劇,由松重豐飾演五郎,且拍到第二季。
其實這部作品筆者幾年前就在niconico動畫注意到五郎的高人氣,可惜一直沒機會一讀原作,直到2012年11月,台灣才代理了中文版。筆者在書店看到時,很高興地拿起來確認出版社,竟然是圓神!而不是其他一般常見的漫畫出版社!令人感到意外。
書開頭,在張國立(《棄業偵探》的作者,不是大陸那位演員)所寫的推薦序,描述五郎很宅、很悶、很寂寞,就像日劇《不結婚的男人》的主角。雖然常常孤獨一人,但是很享受生活,尤其是在「吃」這方面。
套一句大學時代,某門欣賞電影的通識課教授所說的:「劇情根本就不重要。」曾有外國人對日本感到奇怪,為什麼日本的電視節目常常會出現用餐的情節?而本書中,沒有像《中華一番》誇張的美食特效,也沒有《美味大挑戰》的專業知識講解。基本上這本書沒有高潮的劇情,整本18話加1話特別篇,全部都在看五郎一直吃一直吃。但就在五郎吃飯的過程與內心碎碎念的獨白中,筆者從中看到現代社會人的共通情感。就像嚼魷魚絲一樣,越看越覺得有味道。
所謂的活著,就是把食物填入體內。電影《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》裡,以進食來詮釋生命的表現,令人印象深刻。而人類發展出文明,將「食材」改變成「料理」,那享受料理不就是文明生活的一種表現嗎?而這種享受是所有人皆平等的。尤其是在孤獨一人時,說不定最能感受到這一點。
筆者大學時代,常常一個人吃飯,對五郎的許多感觸很有認同。像是喜歡去的店倒了,今後再也嚐不到那個味道的遺憾。熬夜時肚子餓,跑到便利商店買了泡麵與便當,結果消夜比正餐貴。考試考到一半,突然很想吃鮪魚,趕快提早交卷,去買鮪魚罐頭和吐司來吃。為了體驗新口味,把章魚燒丟進咖哩(意外地很好吃)、用可樂煮湯圓、把烏龍麵丟進玉米濃湯煮等,諸多樂趣都是一個人時才玩得起來。
筆者覺得,人生孤獨的時間,比與人相處時還要多。所謂的孤獨,是給自己寧靜思省與探索的機會,也是享受人生的好時光。看完《孤獨的美食家》,對孤獨的意義,將會有不同的解釋。
日本人の知らない日本語
喜歡高木直子(代表作:一個人去旅行)或是小栗左多里(代表作:達令是外國人)的讀者,又對日文有興趣的人,不妨試試這本「日本人の知らない日本語」。這也是一部根據作者的個人實際體驗,所作成的短篇漫畫作品。
原案的海野凪子,是一位在日本語學校任教的教師。負責作畫的蛇藏,是個在雜誌與電玩界上活躍的插畫家。有一天,蛇藏老師向凪子老師提出說,要不要把在日本語學校所遇到的趣事化成漫畫?於是這本漫畫就這麼誕生了。
故事是以凪子老師的視點,去描述她和一群外國學生交流,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新鮮事。像是學生不斷提出非常深奧又偏門的問題,或是為了解決他們對日本文化或日本語文上的誤解,讓老師為了解答而傷透腦筋。其中也包含在各國文化裡,讓身為日本人的凪子老師大為震驚的文化差異。而值得注意的,就是如同書名所寫的,連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風俗習慣、日本語成立的歷史與典故,以及日本人自己也會搞錯的,或不知道的正確日本語用法。
故事中有很多懂日文的人才能了解的笑點。像是有位學生要問問題時,凪子老師說:「立って言ってください。」(請站起來講)而學生就這麼回答:「た。」又像是在教數量詞時,講到巨大的動物要用「頭」來計算時,有學生竟提出王者基多拉(怪獸哥吉拉電影系列中的金色三頭飛龍)有三個頭,那這樣還能算一頭嗎?而凪子老師不看怪獸電影,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。
這群外國人學生也實在是很有個性。像是有一位來自法國的上流婦人,因為喜歡看黑澤明的時代劇,所以從裡面學到許多黑道用語,而她就這麼以為日本人都是那樣講話的。凪子老師就這麼開始了矯正她日文用法的奮鬥歷程。而根據另一位法國人的說法,這位婦人的法文都是既上流又有氣質的,只是入門選的不好,才變成講起日文來都是黑道口語。又其中有兩個中國人,在市場看到貓罐頭時,以為日本人也吃貓肉,而當成貓肉罐頭地買來吃。筆者以前就有聽過一個都市傳說,講台灣的留學生為了省錢,在日本買貓罐頭配飯吃,看來不是完全不可能。因為據書中這兩位中國人表示,貓罐頭還蠻好吃的。
擔任作畫的蛇藏,其畫功也很有實力。把每一個角色設計得很有特色又好記,封面也設計得很可愛。像第一集封面的凪子老師,一副很困難地思考著,一定是為了這群學生在傷腦筋吧。又在第二集封面上,凪子老師那副驚訝的表情,嚇得連書都掉了。到底這群學生帶來了什麼問題呢?讓人不禁想趕快翻開閱讀。
本作透過讀賣電視台改變成日劇,所以國內很可能會代理這部作品,只是翻譯的人就得辛苦了。不過日劇有許多地方經過更改,像是為了劇情性而添加不少人物關連性。且日劇版沒有凪子老師出場,學生角色也做了不少更動,所以日劇最好與原作視為不同作品來觀看較好。
雖然書中的日文有些會有點難度,但基本上有過日檢三級的人,都可以試著去讀讀看,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喔。
《菊與刀》
研究日本文化的人,一定要閱讀這本自1946年出版,已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的《菊與刀》。本書被譽為「現代日本學的鼻祖」,是目前研究日本文化的領域中,還沒有任何人寫得出比她還要廣泛,還要詳細的研究作品。
1944年,二次大戰進入後期,德日敗局已定,美國極需擬定戰後,針對德國與日本的政策。雖然美國理解德國,但對日本卻來得陌生。美國政府為了研究兩大問題:第一,日本政府是否會投降?是否要像德國一樣直接進入本土,採取武裝佔領?第二,若日本投降,美國是否應當利用日本政府機關以至保存天皇?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,美國政府委託許多學者們,去研究日本。其中一位就是文化人類學家的露絲.本尼迪克特。而她所提出的研究結果,就是這本書的內容。
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,採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,訪問戰時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,大量閱讀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。寫成報告後,所得到的結論是:
日本政府會投降,美國政府不能直接統治日本,要保存與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機關。而最後的結果,也都如她的預料與意見。
1946年,作者把報告整理成書出版,立刻引起日本強烈迴響。三年後,就被譯成日文。許多雜誌邀請專家舉行座談,並進行評論。1951年,此書被日本列入《現代教養文庫》。筆者在大學,也被老師要求全班同學,去閱讀這本書,來寫心得報告。
「菊」是日本皇室的家徽,「刀」是武家文化的象徵。但是作者在命名此書時,並非基於這種含意,而是用「菊」與「刀」來隱喻日本人愛美又黷武,尚禮又好鬥,喜新又頑固,服從又不遜的矛盾性格,來表現日本文化的雙重性。作者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,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。又提出日本文化特徵為「恥感文化」,去對較西方的「罪感文化」,認為日本文化的強制力是來自外部社會,而非人的內心。這些觀點,有些日本社會學家給予高評價,也有被日本歷史學家批判以偏概全,但其影響仍是甚大。
這本書已經是六十多年前的舊資料了,跟今天的日本比起來,會有很多地方不一樣。而且作者是一位美國人,雖然以一個旁觀的觀點去觀察日本文化,但有時也難免有誤解和個人主觀在裡面。但對台灣人來說,不也一樣是靠電視的日劇和動畫、書籍的漫畫與小說,還有認識的日本人與日語老師,去認識日本嗎?作者的立場和我們是一樣的,是以身為外國人的身分,去解讀日本文化。而且作者的研究既廣泛又有深度,我認為頗具參考價值。就算不能完全理解日本人,去嘗試理解日本人還是值得鼓勵的。至於去辨別書中觀點哪些是錯的,哪些是舊資料,就是讀者日後的研究課題了。
あなたもジンドゥーで無料ホームページを。 無料新規登録は https://jp.jimdo.com から